第四章 辛未事變
庚午冬十月、 師在竹峴、先是流賊李弼濟、變姓逃匿
於寧海地方、陰懷乘勢射利樂禍思亂之計、假托敎人、
稱以 先師伸冤、潛送同郡人李仁彦、致告曰、往在癸
亥、曾已受敎于龍潭丈席、因隱居于智異山中、現聞
先師之遭難、不勝忿惋、期欲伸雪、願先生暫屈高躅、親
賜謦欬、 師內念龍潭門徒中、初無其人、心甚致訝、拒
而不納、洎辛未正月、弼賊又煽誘寧海盈德尙州聞慶
等地諸敎人、倡言曰、爲龍潭門徒者、不可一日忘甲子
遭難之冤、屢要 師會面、 師益牢拒之。
二月弼賊、又送敎人權一元、介于 師、强要一會、前後
凡五回、 師雖明知其伸冤時機之未至、欲使弼賊回
向信伏、仍往見、弼賊驚喜曰、僕於先生雖無雅分、誼係
同門、爲 先師崇奉伸雪之心、竊想一般、我國自經丙
寅洋擾、民情危懼、靡有底定、法令苛暴、莫知所措、僕之
見識雖膚淺、略察天時之變遷、槪推道運之隆替、業與
同志、有所籌劃、今若一擧、則可以雪師冤、可以救民生、
且 先師遺訓曰、生於東受於東、故曰東學、僕之所處
寧海、卽我東之東、其潛符密證、定合時機、三月十日、是
先師遭難之日、以是日定期擧義、願先生更無携貳焉、
師聽其言辭之不經、察其行止之不軌、因溫辭諭之曰、
君之爲 師雪冤、非不感激、吾道無爲而化也、且侍天
奉師之道、以誠敬信守心正氣爲宗旨、拯否濟屯、必有
其日、君須潛居修道、翹待時機、切勿妄動也、諭已卽旋。
後三月十日、弼誡嘯聚徒黨五百餘人、設壇具禮、行致 是時 師晝伏夜行、間關至丹陽郡鄭錫鉉家、變姓易 五月、姜洙自永春來、悶 師之困窮、仍陪往于寧越郡 八月、弼賊更與鄭基鉉等、募集散亡餘黨、再起聞慶之 師與姜洙、避入小白山中、草行露宿、得一巖穴以棲息、 日一樵者來告曰、尊客從何以來、 師曰我本嶺南人、
誠式、進告由文、是夜將半、突然放火入府、搶取軍器、弼
賊自領從徒數人、直入府廳、綁致知府數罪之際、本府
別砲、迎擊放砲、因與之交綏、知府竟被害、弼賊仍以逸
去于英陽郡日月山、官軍四圍砲擊、徒衆因解散、弼賊
又爲脫身逃命、於是巡使金公鉉、按覈使安東府使朴
齊寬、及盈德縣令鄭世愚、各發營卒郡隷、四行譏捕、所
在連累、橫被慘死之敎人、若蔚珍南基祥、金東奎、
三四人
盈德林晩祚、具日善、姜汶、金基浩、淸河李國弼、
朴璜彦、慶州李士仁、金萬春、鄭致先、英陽張星進、金龍
雲、
名、爲人傭作。
鄭進一家依焉、 師遂與姜洙譜爲兄弟、英陽人黃在
民知其不凡、時常過從也、時 師之夫人孫氏獨在家、
一日多數官隷來索甚急、閭里騷然、夫人出謂官隷曰、
孽自良人、禍及洞人、誰執其咎、良人所在吾亦不知、無
寧吾自就獄、遂入本郡被囚。
訌、遂伏誅、由是弼賊懷襄之禍、波及於嶺南忠淸江原
京畿各道諸包、擧皆慄慄惴惴、不遑寧居。
絶粒凡十有三日、只取木葉和鹽而嚙、僅保殘喘、見有
一大虎、時常來護、 師語之曰、汝以山君、胡來護我、虎
首肯、若有歡欣底意、誠異哉。
遊覽兩白、迷失歸路、方此坐困也、樵者自繩帒中、掬出
脫粟飯數匙餽之、明日樵者又飯如故、 師叩其姓名
住址、樵者曰鯫生寧越郡直谷里朴龍傑也、 師居數
日、下山歷訪、則龍傑適出外、只有一老爺欣然延入、禮
已、精具夕飧以進、香淨可念、老爺入內、頃之以其妻言
出告曰、先舅有訓、我死後幾年、當有過客見訪矣、盡誠
供養、則可以永保後仍矣、今觀尊客之脚色、逈出凡流、
乃不遇之君子、仍請譜爲兄弟、休戚與共、 師喜而諾
之、遂設四十九日之齋于其家。